69看书网 » 历史小说 » 战国时代的英灵最新章节列表 » 三七章 恶鬼の卷 ·【刃】 (2/2)

三七章 恶鬼の卷 ·【刃】 (2/2)

文/马木其
战国时代的英灵 | 本章字数:76.94万字 | | 战国时代的英灵txt下载 | 战国时代的英灵手机阅读
刀的锻造工艺传到了日本。

在日本近现代的考古挖掘中有不少这一时期的环首刀被发现,表明此期日本造刀形制中除了本土特有的蕨手大刀之外,汉环首刀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模仿对象;而在唐朝前后的传入规模和意义之深远犹在汉时之上。

日本目前留存的国宝之一,丙子椒林剑、七星剑是中国隋朝时造刀,通过朝鲜半岛的百济传入日本,作为圣德太子的佩剑,之后保存在日本四天王寺并流传至今,为日本现存唐(隋)刀中之最优作,其他如水龙剑等等也是隋唐传入刀剑中的名品。

根据日本古来的记载,集合现代的科学研究,在这些隋唐刀剑上,即采用了将多种不同含碳量的钢铁混合折叠锻打与复合结构锻造的技术,烧刃纹美观且淬火产生的不同晶体组织形态丰富,地肌板目锻,小沸、地沸、金筋、砂流等,体现了隋唐时高超的锻刀工艺。

随着日本遣唐使频繁访华与长期滞留,将唐朝方方面面的艺术文化悉数传入日本并为日本全国上下欣然接受。此时日本做刀是典型的隋唐直刀式样,日本称之为「唐样大刀」,即仿造的唐大刀,以及较短一些的「横刀、横剑」这样的防身兵器。

并且也学足唐刀,在刀背和刀茎上堑刻有中文铭文,这些式样一直从奈良时代延续到平安时代。唐末到五代时期中原的战乱,使得有少数中国工匠辗转逃亡到了高丽,其中可能又有部分刀工渡海来到日本,更是进一步带动了日本的铁与刀剑锻冶技术的发展。

日本刀工在长期仿制唐刀的过程中,发现了将原本的直刀剑淬火变弯后仍可保持性能的做法,且更适合马上作战,于是将其发扬和演变成成具有一定弯曲弧度、纵向对称的镐造刀外形,这个形制耐冲击性更强,也恰好符合了马上作战的要求,遂在之后不断的发展中进化成为今天为世人所熟悉的日本刀。

在这个从直刀到弯刀的演变过程中,有三个基本要素始终被严格保持和继承:

(一)利用低温(1200度以下)还原冶炼法炼制出适合做刀的高含碳量和低杂质含量的半成品原材料铁;

(二)通过对原料铁的反复折叠锻打,既去除了原材料中不必要的杂质,又把铁的含碳量降低到适宜的范围内,同时令到铁质和含碳量变的均匀,且在反复折叠中形成的层层叠叠的复合结构蕴含着极强的机械性能;

(三)敷土烧刃,这种类似于局部淬火原理的热处理方法,令刀刃得到充分硬度的同时,刀身仍然保持一个相对较低的硬度与较好的韧性。而所有这些处理的原则,都是为了实现自古相传的十二字目标:刚柔相济、不弯不折、锋利易切。

日本刀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先后出现了太刀、短刀、打刀、胁差、薙刀、枪等等众多的形制(日本古代的各种长兵器也是由刀工制作,并因与刀剑同样的制作工艺而并入日本刀的范畴)。

……

以日本刀为代表的传统锻造技术所达到的性能是否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

……

以最近网上流传的一个视频来加以说明。

视频的内容是一些人用竹本老师所做高碳钢做传统折叠锻打烧刃所制的猎刀进行耐久性切割试验,8个人轮流用同一把刀砍剁直径2.7cm的麻绳,在长达近2小时的连续拍摄过程中镜头不切换,当预备的2卷麻绳全部被用完,共计砍了多刀,拿出a4纸来仍然轻易削开,宛如刚开刃一般。

此后他们又另外测试了一些现代战术刀,表现最好也仅坚持了2000刀就再无法切断麻绳,甚至不少款式只达到了数百刀即宣告失败,更别提继续削纸了。这个测试非常直观的表明了传统锻造方法在刀剑性能上的优势,相比起现代钢材来是多么的突出。

——《话说日本刀》

(快捷键 ←) 上一页:三六章 恶鬼の卷(2/2)章节列表(快捷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