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看书网 » 校园小说 » 官场教父最新章节列表 » 第499章 王国庆的奇思妙想 (2/3)

第499章 王国庆的奇思妙想 (2/3)

文/八月炸
官场教父 | 本章字数:1245.7万字 | | 官场教父txt下载 | 官场教父手机阅读
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鱼嘴分水堤,是渠道顶端的分水工程,平面形状恰似大鱼的嘴巴。分水堤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以引水灌溉为主,外江为岷江干流,主要用于泄洪排沙。枯水期内江多引水,洪水期外江多泄洪,这就是“都江堰治水三字经”所说的“分四六,平潦旱”。都江堰鱼嘴的位置和构造,在历史上多次发生过变迁,它体现了自然的规律以及治水思想和技术水平的演进。

最后修成的是飞沙堰。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时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飞沙堰,以排沙作用特别显著而得名。它是位于鱼嘴分水堤尾部的泄洪道,能将成顿重的卵石物顺利排到外江。有“深淘滩,低作堰”的六字诀,概括了宝瓶口前的河床深度要恰到好处,飞沙堰不宜作得过高,以免影响泄洪排沙的科学道理。九十年代初,在飞沙堰新建了引水拦水闸,提高了成都工业和生活用水的保证率,增加了内江宝瓶口的进水量,为保证灌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供水条件。

这三大主体工程,加上其它附属工程,构成了都江堰“导水,分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相结合的科学系统工程。这当中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新中国成立后,都江堰这“川西第一奇功”的伟大工程唤发了青春。到了九十年代,经过不断改造,灌区的范围已由原来的14个县,不足300万亩农田发展为34个县1000多万亩农田。灌区的人们在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水与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对母亲河岷江的水利建设更加关注。不少的大坝,水库等水利设施正在建设中。

离索桥东端不远的玉垒山麓,建有一座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人们在虔诚膜拜,膜拜自己同类中更像一点人的人。钟鼓鈸磐,朝朝暮暮,重一声,轻一声,伴和着江涛轰鸣。

李冰这样的人,是应该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纪念一下的,造个二王庙,也合民众心意。

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中国宗教颇多世俗气息,因此,世俗人情也会染上宗教式的光斑。一来二去,都江堰倒成了连接两界。

王国庆看罢都江堰有两点切身的体会:一是只要为人民谋利的官员,人民都会记住他,并会把他们当作神来敬仰。反观自己,那是绝对不可能成为神了。他只希望他王国庆能够平平安安地告老还乡,不被看成鬼。二是都江堰是因势利导的杰作,屹立2000余年仍能造福人类。成功的水利工程如此,成功的仕途生涯也是如此。在官场上必须做到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利益。否则必将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一个成熟的领导干部,就是能在纷纭复杂的形势中一眼就能看到势、并能抓住势、引导势,最后乘势而上获得成功的干部。

游览都江堰,太受启发了。

比如:宝瓶口旁边的“离堆”。所谓“离堆“实际上就是相连的山脊因自然和人为原因而中间断掉,离开其母山而得名。一个政治家,对于自己的政敌,就是要孤立他们,让他们离开政治的中心,变成可怜的“离堆”。这还不完,还要让他们立在一旁供人们参观。要让大家知道,这就是和自己作对的“离堆”的下场。

比如鱼嘴分水工程中的“四六分水”,这样的原则就很好。要让自己的“内江”之水始终占主体,肥水不流外人田。并且在鱼嘴的帮助下,始终是汗涝保收。

再比如,飞沙堰里的石人,太有说服力了。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

(快捷键 ←) 上一页:第498章 魔咒(2/3)章节列表下一页:第500章 佛之长子(2/3)(快捷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