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看书网 » 校园小说 » 中华古代名人录最新章节列表 » 赖国名臣赖大 (2/5)

赖国名臣赖大 (2/5)

文/欧阳靖康戴韵
中华古代名人录 | 本章字数:1023.47万字 | | 中华古代名人录txt下载 | 中华古代名人录手机阅读
也仅是厉国,与赖国无关,杜预所说的在随州的赖国实际是厉国之误;说法二:赖国在河南鹿邑。主张这一说法的人,以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为代表。他在春秋裨疏一书中,不赞成杜预对春秋.僖公十五年「齐师、曹师伐厉」一句对厉国地望的注释,认为厉国不可能像杜预所说的那样是「楚与国,义阳随县北有厉乡」,而应在鹿邑老子所生的苦县厉乡。史记.老子列传也记载:「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注:「正义曰:厉,音赖。」普太康地记:「苦县东有赖乡村,老子所生地。」魏书.地形志:「武平有赖乡城。」上述所指都是一处。此外,近人杨伯骏也在春秋左传注中支持王夫之的说法,认为「以地理考之,齐移救徐之师以伐厉,裨疏之说较合」。事实上,当时齐、曹两国的军队讨伐厉国,是因为楚国军队入侵徐国,伐厉的原因是为了救徐。从方位上看,假设杜预所说的厉国在湖北随州符合事实,但徐国在今安徽泗县一带,与厉国相去甚远,中间又有其它国家相阻隔,齐、曹显然不可能用兵于千里之外。况且从齐曹两国的力量看,在齐国最为强盛的齐桓公时期,曾联合宋、陈、卫、郑、许、曹六国军队与楚国作战,但也仅得以进军到远离楚国腹地的楚国边境陉(今河南方城一带)。更何况这时的齐国已经衰落,又缺乏当年七国联军的声势,仅以齐、曹两国绵薄之力,断然不可能进军到楚国腹心之地的厉。所以,这里所说厉国显然不是远在湖北随州的厉国,而只能是距徐国最近的鹿邑一带的厉国;说法三:赖国在河南息县。主张这一说法的人,以西晋的司马彪为代表。他在后汉书.郡国志中注汝南褒信(今息县东北包信镇)曰:「褒信,侯国,有赖亭,故国。」此后,宋朝人郑樵、罗泌、元朝人马端临等都赞同这种说法。如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赖,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赖亭,即其地也,昭四年为楚所灭。」罗泌路史.国名纪、马端临文献通考中有也有同样说法。清朝人顾栋高着春秋大事表,两次提到赖国在息县东北。其中在楚疆域表中说:「昭四年灭赖,今河南光州息县东北为赖国地。」叉在列国地形犬牙相错中说:「赖在息县东北。」另外,在嘉庆年间编修的息县志中,也说「褒信在息县东北七十里,……后废为集。古赖国,今赖亭是」。上述主张赖国在息县东北的人都是不同时期历史地理学界的权威人物,言之凿凿,且记载联贯,具在较大的可信性。况旦从鲁昭公四年的历史事实考察,当时的楚国军队一直在淮河流域活动,其灭赖是在东伐吴、取朱方、杀庆封之后、取山东之曾之前的一次行动,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象杜预所说的那样去灭掉早已归属楚国并远在楚国心腹之地的随州之厉,而只能在回到自己边邑地区稍作休整时灭掉息县之赖。关于这点,从楚国灭赖后对赖国后事的处理上也可看出一些端倪。如据左传记载,楚灭赖后,欲迁许于此,并使斗韦龟、公子弃疾城之,而楚大夫申无宇却说:「城竟莫校。」杜预注:「谓筑城于外竟,诸侯无与争。」杨伯骏注:「筑城于边境。」这些实际上都是在告诉我们,楚国灭赖后要筑城的地方是在楚国边境,由于这里是赖国故地,因此赖国也只能是在淮河流域的息县之赖,而不可能是别的地方的赖国;说法四:赖在山东聊城西。主张这一说法的人,以东汉人服虔为代表。他曾着有春秋左氏传解一书,提出这一观点。后来,唐朝人裴捆为史记.齐太公世家「晋赵鞅伐齐,至赖而去」集解,叉引他的话说:「赖,齐邑。」此后,清朝人江永着春秋地理考实,也认为左传.哀公十年「毁高唐之郭,侵及赖而还」中的赖「地近东昌府高唐也」。这里所说的高唐便指今聊城西部一带:说法五:赖在山东章丘西北(或历城东)。主张这种说法的人主要是近代的一些地理学家。他们认为,左传.哀公六年所记「齐侯阳生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赖」之赖所指即此,并引后汉书.郡国志曰:「菅县有赖亭。」菅县即今章丘西北一带:说法六:赖国在河南商城南。主张这一说法的人,以明末清初人顾祖禹为代表。他在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汝宁府光州商城县注中说:「赖亭,在县南,春秋时赖国也。昭四年,楚灭赖,楚子欲迁许于赖即此。」此后,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存灭表中也主此说,认为「今河南光州商城南有赖亭」。但当代研究者认为,这种说法「与较早的文献记载不合」,是「清初读史方舆纪要以来的误记」,因而不足取信。上述六种说法,基本上包括了古今关于赖国地望的主要观点。其中随州、鹿邑之赖多称厉国,聊城、章丘之赖一般认为是邑名,商城之说形成较晚,只有息县赖国被较多的人认为是左传.昭公四年所记被楚国灭掉的赖国。也正因如此,通志.氏族略才说这一赖国在「昭四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成为赖姓人得姓的渊源之地。11赖国先祖与血统源流关于赖国是怎样来的一个国家,古今也同样存在着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以下两点:问题1、赖国是炎帝后裔所建的国家。这种说法起源较早,一般认为在魏晋时就已经出现。如在西晋人皇甫谧所撰的《帝王世纪》中,就认为湖北随州一带的赖(厉)国与炎帝神农氏有关,说「神农氏起于列山,谓列山氏,今随厉乡是也」。至唐代,李泰
(快捷键 ←) 上一页:赖国君王叔颖(前841年)(2/5)章节列表下一页:南燕国君王伯鯈(前649年)(2/5)(快捷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