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看书网 » 校园小说 » 中华古代名人录最新章节列表 » 君王篇之鲁昭公(前541—前510在位) (2/7)

君王篇之鲁昭公(前541—前510在位) (2/7)

文/欧阳靖康戴韵
中华古代名人录 | 本章字数:1023.47万字 | | 中华古代名人录txt下载 | 中华古代名人录手机阅读
),鲁昭公朝见晋昭公。次年晋昭公去世,晋国人将他留下为晋昭公送葬,鲁人以此为耻。[25]

公元前521年(鲁昭公二十一年),鲁昭公朝见晋顷公到达黄河,晋国辞谢,鲁昭公返回鲁国。[26]

②与楚国

公元前538年(鲁昭公四年),楚国国君楚灵王在申邑与诸侯会盟,鲁昭公推说有病而不前往。[27]

公元前534年(鲁昭公八年,《春秋》作七年三月[28]),楚灵王建造章华台,并召见鲁昭公。鲁昭公前往祝贺,楚灵王赐给他宝器。过后楚灵王反悔,又将宝器骗了回去。[29]

3趣闻轶事

知仪不知礼

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鲁昭公去晋国朝拜晋平公。从郊劳(晋国在郊外举行的欢迎仪式)、直至馈赠等所有的外交仪式,鲁昭公都做得非常到位。[30]

晋平公不禁对鲁昭公刮目相看,他对晋国大夫女叔齐说:“鲁国国君不是很知礼吗?”不料,女叔齐却不认可晋平公的说法。他说,鲁昭公擅长的只是仪式,而不是周礼,女叔齐解释说,礼是用来守卫国家、执行政令、不失去百姓的东西。鲁国国君的大权旁落到了士大夫的手中。鲁国公室被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大政治家族分成了四份。由于大权旁落,老百姓都不怎么关注国君的处境。身为国君,祸难就快降临到自己身上了,还不赶紧想办法解决,却还在琐琐屑屑地学习礼仪。这哪里算得上是知礼呢?[30]

晏子说昭公

鲁昭公逃奔齐国时,齐景公问他说:“您为什么这么年轻却这么早就失掉国家呢?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呢?”鲁昭公回答说:“我年轻时,有很多热爱我的人,我自己却不能亲近他们;有很多劝谏我的人,我却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因此朝内朝外都没有辅佐我的人。辅佐我的没有一个人,阿谀奉承我的人却很多。这就好像秋天的蓬草,根根孤单,可枝叶却很繁盛,秋天一到,根就要被拔下来了。”

晋景公认为他的话很好,就把这话告诉了晏子,说:“假如让这个人返回他的国家,他难道不会成为像古代圣贤君主那样的国君吗?”晏子回答说:“不要这样,愚蠢的人总好悔恨,不贤德的人总认为自己贤德。被水淹着的人不询问趟水的路线,迷失方向的人不打听道路。淹着以后再询问趟水的路线,迷失方向以后再打听道路,这就好像面临外敌入侵的灾祸才急急忙忙去铸造兵器,吃饭噎着才急急忙忙去挖井,即使很快,也来不及了。”[31]

4历史评价

叔孙豹:“今裯非适嗣,且又居丧意不在戚而有喜色,若果立,必为季氏忧。”[32]

鲁国贵族:“是不终也。”[32]

司马迁《史记》:“昭公年十九,犹有童心。”[32]

5史籍记载

《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32]

参见:鲁周公世家

6家庭成员

父母

父亲:鲁襄公

母亲:齐归

兄弟

哥哥:姬子野

弟弟:鲁定公

儿子

公衍[33]

公为,一名务人[33]

公果[34]

公贲[34]

7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战国·左丘明

◇昭公元年

【经】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公子围、齐国弱、宋向戌、卫齐恶、陈公子招、蔡公孙归生、郑罕虎、许人、曹人于虢。三月,取郓。夏,秦伯之弟鍼出奔晋。六月丁巳,邾子华卒。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秋,莒去疾自齐入于莒。莒展舆出奔吴。叔弓帅师疆郓田。葬邾悼公。冬十有一月己酉,楚子麇卒。公子比出奔晋。

【传】元年春,楚公子围聘于郑,且娶于公孙段氏,伍举为介。将入馆,郑人恶之,使行人子羽与之言,乃馆于外。既聘,将以众逆。子产患之,使子羽辞,曰:“以敝邑褊小,不足以容从者,请墠听命!”令尹命大宰伯州犁对曰:“君辱贶寡大夫围,谓围:‘将使丰氏抚有而室。围布几筵,告于庄、共之庙而来。若野赐之,是委君贶于草莽也!是寡大夫不得列于诸卿也!不宁唯是,又使围蒙其先君,将不得为寡君老,其蔑以复矣。唯大夫图之!”子羽曰:“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己,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小国失恃而惩诸侯,使莫不憾者,距违君命,而有所壅塞不行是惧!不然,敝邑,馆人之属也,其敢爱丰氏之祧?”伍举知其有备也,请垂橐而入。许之。

正月乙未,入,逆而出。遂会于虢,寻宋之盟也。祁午谓赵文子曰:“宋之盟,楚人得志于晋。今令尹之不信,诸侯之所闻也。子弗戒,惧又如宋。子木之信称于诸侯,犹诈晋而驾焉,况不信之尤者乎?楚重得志于晋,晋之耻也。子相晋国以为盟主,于今七年矣!再合诸侯,三合大夫,服齐、狄,宁东夏,平秦乱,城淳于,师徒不顿,国家不罢,民无谤讟,诸侯无怨,天无大灾,子之力也。有令名矣,而终之以耻,午也是惧。吾子其不可以不戒!”文子曰:“武受赐矣!然宋之盟,子木有祸人之心,武有仁人之心,是楚所以驾于晋也。今武犹是心也,楚又行僣,非所害也。武将信以为本,循而行之。譬如农夫,是穮是蓘,虽有饥馑,必有丰年。且吾闻之:‘能信不为人下。’吾未能也。《诗》曰:‘不僣不贼,鲜不为则。’信也。能为人则者,不为人下矣。吾不能

(快捷键 ←) 上一页:君王篇之鲁襄公(续3)(2/7)章节列表下一页:君王篇之鲁昭公(续1)(2/7)(快捷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