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看书网 » 校园小说 » 臣权最新章节列表 » 309 洪武十八年(中) (3/3)

309 洪武十八年(中) (3/3)

文/受伤的害虫
臣权 | 本章字数:1509.43万字 | | 臣权txt下载 | 臣权手机阅读
,有一部分因为他是南人的缘故。所以他还抱怨西北士人的机会高于东南士人十倍。才有“科场东南多取进士。西北多取明经。东南州、军进士取解,二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西北州、军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比之东南,十倍假借之矣。”之说。

后来王安石改革科举,废去“明经”,并为进士一科,考试一律以“经义”为主。

这一改制更不利于西北士人,因而引起争议。虽然王安石说:“西北人旧为学究,所习无义理,今改为进士,所习有义理。……今士人去无义理就有义理,脱学究名为进士,此亦新法于西北士人可谓无负矣。”

学究即“学究一经”的简称,指“明经”而言。然而这样一改,西北士人在科举考试中的机会更少了,他们是不可能接受这一辩解的。当时为西北士人说话的是司马光,他强调:“古之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今或数路中全无一人及第,请贡院逐路取人。”

“全无一人及第”的当然是西北诸路。司马光是史学家,熟悉东汉和帝时期“孝廉”与人口成比例的规定,因此援以为据,重新提出逐路取人的原则。他在元佑主政期间,尽除王安石的新法,终于为西北士人争取到科举制中的名额保障:哲宗以后,齐、鲁、河朔诸路都与东南诸路分别考试。欧阳修“国家取士,唯才是择”的原则从此便被否定了。

当时的西北诸路“全无一人及第”和今i的“所取尽是南人”何等的相识,但是黄子澄在文章中只说了“进士”每出于东南,而“明经”则每来自西北,只是地域上的差异,而非考生资质或者考官不公的结果。

间接和了稀泥,大概意思就是大家都没有错,错的是蒙元侵我中原西北,将文化差异拉的越来越大了,虽然没有指出什么,但是其中的意思庞煌已经明白了。

庞煌想了一下,示意黄子澄可以将这篇文章刊发,并附上征诏进言,也就是围绕着文章展开讨论,目的有两个,第一,可以借助这篇文章压制南方士子的反弹,第二,可以转移众人的注意力,使其不再关注于科举风波上。

这手乾坤大挪移耍的相当成功,南方士子由于黄子澄的文章,渐渐降低了对北方士子的抵制,而同样,北方士子看到南方儒林的人都出面为自己北方辩解,当然也无话可说,双方遂放下对峙,把jing力放在往《大明周报》投稿上面。有言语上的冲突转为笔尖上的较量。

就这样,科举风波在如雪花般往《大明周报》编撰部飞去的过程中渐渐消融,洪武十八年五月,经皇上御准后,太子殿下代为下诏,曰:

大明科举会试正式修改成南、北、中三卷;每百名士子中南卷取五十五名、北卷三十五名、中卷十名。所谓“中卷”主要包括边远诸省,四川、广西、云南、贵州。这和东汉和帝降低边郡“孝廉”的人口比例,先后如出一辙。

地区的平均分配不但是会试,而且也同样应用在乡试上面;因此各省名额大致根据人才多寡而有不同,但即使文化、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也依然有最低的名额保证。

诏令上并说,皇上感念士子十载寒窗,不忍伤士子报国之心,今科施恩,在所取南卷录取五十一人的情况下,特许今科按照比例,从北卷中再录三十一人,从中卷中录九人作为褒奖,仅此一次,下不为例。

南北双方士子皆大欢喜,南方士子没有损失,北方士子也如愿以偿,不过庞煌也没有放弃暗箱cao作的机会,在录取中,被选拔出来的北方士子之中,安插了不少出身于清华义学的学生,作为自己以后发展的基础。

(快捷键 ←) 上一页:308 洪武十八年(上)(3/3)章节列表(快捷键 →)